首页 > 新闻 > 财经 > 滚动

专访中元盛辉创始人侍崇波:坚持创新是“反内卷” 的生存法则

时间:2025-08-14 浏览:

【环球网财经记者 田刚】自2024年7月高层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以来,截至2025年7月,各级政府会议及行业协会倡议中已多次提及整治“内卷式”竞争,光伏作为当前同质化低价竞争和产能阶段性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更是本轮“反内卷”的核心阵地之一。中信证券发布研报指出,技术创新仍将是光伏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境的根本路径,具备产品差异化、市场高端化、制造品牌化优势的厂商有望迎来业绩率先反转和长期成长。

近日,环球网记者与江苏中元盛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侍崇波,围绕新能源产业的现状、趋势和创新等话题展开对话,探讨在全球积极迈向绿色能源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个体企业该如何通过创新打破“内卷”的藩篱。

跨领域实践多元场景,借创新突破“内卷”壁垒

成立于2016年的中元盛辉,在创办之初就已经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此后长达9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创新突破“内卷”壁垒,既是一种坚持,也是必然的生存法则。

“回想企业创办之初,那时候真的是白手起家,每件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从跑市场找客户,到钻研技术方案,再到客户培训,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侍崇波回忆起创业初期的经历仍感慨万千:“但我坚信新能源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依仗专业的技术创新和真诚的服务态度,中元盛辉逐渐赢得了一些客户的信任。2017年也即公司成立次年,便迎来了堪称是里程碑的突破,中元盛辉承建的首个500强知名跨国公司电站“苏州罗氏公司屋顶光伏电站”实现了并网发电。

但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是在2018年,光伏行业遭遇了被业界称为“5·31断崖式退补”的政策调整,补贴的大幅减少使得众多光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整个行业陷入低迷。“当时压力非常大,很多同行都选择了放弃,但我们不想轻易认输”,侍崇波回忆道,“我们迅速调整策略,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技术水平,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来应对危机。”

在侍崇波带领下,中元盛辉逆周期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困境中找到了新出路,最终熬过了行业寒冬,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2020年,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21年,公司中标无锡市2022年度重点工程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屋顶光伏项目,全年产值比上一年度翻了三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4年中元盛辉与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共同发布了《光伏电站智能化运营与维护技术规范》,成为分布式光伏电站智能化运维行业的引领者。2025年成立光伏发电增效器研发团队,专注于提升电站发电安全及效率提升,预计在2026年可以投放市场,以期对行业市场的安全起到指导性的规范作用;

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元盛辉的产品和服务在多元化场景中,实现了跨领域实践。例如在山东聊城的某个项目上,公司采用 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将光伏组件与建筑完美结合,这对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与建筑设计团队紧密合作,从建筑的外观设计、结构承载到光伏系统的性能优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协同创新”,侍崇波介绍:“这个项目不仅实现了光伏发电的功能,还提升了建筑的美观度和节能效果,成为了BIPV项目的典范。”

再如位于绍兴的浙江树人学院项目上,中元盛辉创新通过优化结构美学设计来实现发电高效输出的保障。“立足于该项目的自身特点,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适合书页式屋面的支架系统,采用低噪音施工设备和合理的施工时间安排,既保证了施工进度,又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利用学校暑假的两个月内完成),为校园提供清洁电力的同时,更成为新能源科普示范基地。”侍崇波介绍。

“我们一直把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放在首位”,侍崇波强调:“在光伏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专精于技术设计,从源头确保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光伏设计与咨询领域,我们拥有一支专业资深的技术团队,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场地特点,提供定制化的设计方案。在最新的服务案例中,我们还在行业内率先引入装配式BIM建模来做光伏设计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产品交付品质和客户使用体验。”

产业链布局,多维支撑精准管理和优化运营

在侍崇波看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战略规划紧密相连。“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为新能源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侍崇波认为:“光伏技术将朝着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例如HJT异质结叠层钙钛矿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不断涌现,长期来看将进一步提高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将解决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问题,实现新能源的稳定供应。”

具体到解决方案方面,侍崇波认为分布式光伏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分布式光伏具有灵活性高、可就近消纳等优势,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分布式光伏将在工业厂房、商业建筑、居民住宅甚至是在高速公路上,都能得到广泛应用。”他还强调,企业应注重提升项目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站的精准管理和优化运营。

在精准管理和优化运营方面,中元盛辉就以“企业用户侧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 为核心,构建了涵盖光伏、储能、零碳服务的全链条业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到运维的 “一站式” 解决方案。2023年,公司首套用户侧储能柜样机上线,侍崇波将其形容为“贤内助”,借助AI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辅助用户进行用电调度,在工商业用户中试点效果显著。

此外,光伏电站 EPC+EMC是中元盛辉的核心业务,依托统一化施工标准、高效率管理及高标准安全体系保障,为项目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建设到并网验收提供全流程服务;EMC模式则通过能源管理合同与客户共享收益,降低客户初期投入,并运用物联网采集、无人机巡检、智能机器人运维等技术,实现故障快速响应。

国际化扩张,从产品出海升维到解决方案出海

国际化与出海,是中国光伏行业企业绕不开的话题,更是破除“内卷式”竞争的关键举措。正如华泰证券在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强调,“全球造”背景下,建议关注光伏设备头部企业出海机会。

早在企业创办之初,中元盛辉就有了国际合作的经验,成立首年便与全球 500 强企业罗氏(Roche)签署合作项目,凭借创新采用组串式逆变,制定满足FM Risk标准要求的方案技术,践行Roche项目“三高”(国标,国际标,企业标,三标遇高择高)标准,赢得客户信赖并奠定了行业口碑,截至发稿时,该电站历经8年自然衰减后,其年发电量远高于预期超15%,更为开拓国际化市场埋下了伏笔。截至目前,公司的客户群体涵盖了美国嘉吉、瑞士罗氏、美国江森自控、德国卡尔蔡司等全球 500 强企业,以及日本日立、YKK、波森尾气、德国伍尔特等优秀跨国企业。

在服务外资企业的案例中,日本企业苏州板硝子项目也很有代表性。该项目采用柔性屋面专用轻质超薄组件、在TPO屋面施工,易碎轻质组件的特性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针对组件易碎特性,公司研发专利技术,将损耗率控制在远低于行业的水平,获日方客户高度认可。“我们为此研发了一套专门的施工工艺,采用特殊的安装工具和防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力度和角度,有效降低了组件损耗,同时加强了屋面的防水处理,确保了项目的质量。” 侍崇波说道。

2024年,中元盛辉的出海步伐进一步提速,先后在越南、格鲁吉亚成立了海外子公司,为打造零碳技术出口做好基础准备工作,更标志着中元盛辉国际化战略进入实质阶段,重点布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服务领军企业。

面向国际市场,侍崇波认为中国光伏企业有很强的竞争力,他坚信:“中国光伏产业的出路一定是在海外市场。中国光伏产业毫无争议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要品质有品质、要价格有价格、要方案有方案、要服务有服务,不论是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与我们的光伏产品和服务相媲美。”

但他也不讳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政策变化,特别是要改变以前依赖基础产品出海的模式,更多地将我们的解决方案推向国际市场,实现技术出海;同时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借助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等方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