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陪玩陪聊帮拍照的“私人陪游”兴起。不同于传统旅行团模式或者自行出游,“私人陪游”既有想去哪就去哪的灵活便捷性,又解决了规划行程路线的难题,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的目光。但这种模式也暗藏隐患,近日,江苏省消保委提醒,对“私人陪游”既要审慎包容,也要警惕其中的隐患,及时引导和监管。
“可以拍照,提供情绪价值,规划行程”“朋友式导游,本地美食探秘”……记者在网络搜索发现,“私人陪游”除了灵活便捷的优点,还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方式。江苏省消保委结合舆情分析,“私人陪游”模式也暗藏隐患,比如服务提供者大多都是兼职,并没有导游资质等。
江苏省消保委投诉部工作人员雷羿恬说:“游客和‘私人陪游’服务提供者之间往往只有口头约定,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游客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一部分的陪游主打的是陪伴,并不提供像讲解这类的服务,服务质量参差,影响旅行体验感。此外,由于寻找陪游的渠道比较多,陪游的身份未知、鱼龙混杂,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私人陪游”迎合了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个性化、私密化的消费需求,为旅游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但“私人陪游”尚处于发展初期摸索阶段,需要进一步规范,加强引导和监管。
雷羿恬说:“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陪游’服务的管理,出台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对服务进行界定,明确服务标准,让‘陪游’服务走在正轨,有章可循。旅游行业则应当加强对‘私人陪游’服务的正向引导,有效监管及规范,提供必要的从业人员培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省消保委也提醒,消费者在选择“私人陪游”服务时应保持谨慎态度,不要盲目轻信网络上的个人陪游服务,尽量选择正规旅游平台或旅行社进行私人服务定制,查看导游的资质证书,并签订详细的书面服务合同,确保个人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董雯 陈一帆 编辑/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