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长三角 > 华东都市圈 > 江苏

天上看、地上巡、水上救,这份“零溺亡”答卷为何能获江苏全省推广?

时间:2025-07-19 浏览:

骆马湖上,一艘游船突然“侧翻”,多名“游客”落水!几乎在瞬间,岸基的“雷达+光电”系统便锁定了事发位置,空中,警用无人机迅速抵达进行空中指引;水面,救援联盟的巡逻艇和摩托艇劈波斩浪,飞驰而来……最终,“落水者”被悉数救起,整个过程高效而精准。

这并非一次真实的险情,而是日前江苏省九部门联合举行的暑期防溺水集中宣防攻坚活动启动仪式上的一幕。

当天上午,江苏省公安厅会同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妇儿工委、省消防救援总队等八部门,在宿迁市湖滨新区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启动2025年度全省暑期防溺水集中宣防攻坚活动。活动将持续至今年9月底。

宿迁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27.7%,针对水域面积大、河湖岸线长、安全风险多的特点,近年来,宿迁市公安局坚持问题导向,从多元共治、科技赋能、多维保障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防溺水工作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大力打造具有宿迁特色的防溺水系统性守护新机制。今年以来,全市溺亡人数同比下降24.3%。

“前几年湖边建了警务站,沿湖线安装了报警系统,救生竹竿、救生圈等应有尽有,已经救了不少掉到湖里的人了。”常年生活在宿迁市湖滨新区骆马湖边上的朱勇大爷指着眼前宽广的湖面说。

朱勇口中的这个警务站,是宿迁市公安局湖滨新区分局在2022年初建成的骆马湖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直接服务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骆马湖景区生态和水域安全治理保护等工作。

“原来涉湖责任管理单位有10多家,职责分工既有交叉也有漏洞,没有形成合力。”湖滨新区公安分局民警王淼介绍,现在所有责任单位都入驻生态联勤警务工作站,多部门监管责任同步落实、同向发力,有效推动防溺水工作落地落实。

为压实各方责任,宿迁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发挥牵头引领作用,推动建立市县两级涉险公共区域安全防护联席会议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全市涉险水域安全防护工作标准》,明确教育、水利等19个部门防范溺水职责和工作标准,常态运行会商研判、警校联动、水陆联勤、警网融合等机制,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体系逐步形成。

此外,为提升水域救援响应效率和能力水平,9个县区分别组建涉水警情处置专业队,乡镇成立129支专(兼)职涉险水域安全巡查队伍,发动1.5万名社会力量,组建“西楚义警”护水志愿队、义务巡河队,共同参与防溺水宣传和巡查巡护。

这场高规格的活动之所以落地宿迁,其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凭借一套融合了“AI天眼”、专业救援与全民参与的“水陆空”立体化守护体系,取得了连续三年暑期未成年人“零溺亡”的瞩目成绩,这套系统也入选“智慧警务创新案例”,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并作为创新项目被省委深改委正式发文,在全省推广。

“我们沿湖部署了44套智能警戒设备,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电子围栏’。”宿迁市湖滨新区公安分局局长郝劲柏介绍。这道防线能自动识别越界行为并发出语音警告,同时信息同步汇聚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则可立即调度无人机进行空中喊话劝离,实现了“雷达探测+光电跟踪+无人机巡查”的深度融合,牢牢掌握了防溺水的“制空权”,让危险在发生前就被干预。

AI是敏锐的“天眼”,而水上和陆地上的守护则充满了人的温度与力量。宿迁市整合公安、海事、消防以及蓝天、黄河等多支专业救援队和民间力量,组建了“湖滨水上救援联盟”。他们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入驻联勤警务站统一调度,全天候巡防,打造“黄金5分钟”救援圈。近三年来,这支专业“飞毛腿”已成功救助22名溺水群众,劝返意图危险游泳者1890余人。

宿迁在全省首创“防溺水有奖举报”机制,将每一位市民和游客都变成了流动的“安全哨兵”。“举报就是救人”的理念,让防溺水工作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群防群治。截至目前,该机制已发放奖励金4.1万元,激活了巨大的社会监督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田廷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