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光伏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正催生全新的发展模式。近日,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绿能兴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长丰县陶楼镇的一家“光伏+智慧农业”示范园,探访这一创新模式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
破耗能困局,启绿色协同新篇
传统室内农业长期面临能耗居高不下的难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光伏与农业的“跨界牵手”,为破解这一痛点提供了新思路:光伏通过“自发自用”模式大幅削减能源成本,让养殖、种植等环节告别高耗能依赖,同时“余电上网”还为生态园提供额外收益。这种增设光伏发电的方式,节流开源,大幅提升了现代室内农业的经济效益。

建立体闭环,创高效优质佳绩
经过多年打磨,园区已构建起“光伏+养殖+种植”深度融合的立体循环体系:农业为光伏提供土地依托,光伏为农业供给清洁电力;作物吸收净化养殖废水,养殖尾水又为作物输送养分。各环节相互支撑、动态循环,不仅让光照与土地资源实现极致利用,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典范。
光伏系统:发电卖电双收益
园区的光伏场地分为3.5亩和4.7亩两个区域,总装机容量达680千瓦时。在光照充足的晴天,每小时理论发电量约600度,年平均发电量近70万度,相当于满足约2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系统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发电电量优先保障园区。由于园区能耗日均不足100度,剩余电力将全部并入国家电网,每月稳定贡献数万元卖电收入,成为园区可持续的“收益增长点”。
农业生产:高密度循环提效益
农业环节采用工厂化循环水技术,构建起“养殖-种植-再利用”的闭环体系:养殖产生的“养殖尾水”经菌类转化为氮肥水,再由水培作物吸收净化后重回鱼池用于养殖,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室内15平方米、20方水的养殖箱单次产量堪比传统室外水塘一亩地。且水箱密集养殖方式无抗生素,实时监控水质、温度,精准喂养饲料,出产的鱼类品质优良、健康安全,契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凭借“养殖-种植-再利用”的闭环,室内水箱养殖在提产量、保安全、讲环保等方面优势凸显。

聚三重效益,助农业提质增效
生态效益:践行碳中和的“园区样本”
通过光伏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养殖尾水全净化再利用,园区实现了“零排放”目标,不仅让土地与水资源得到高效保护,更成为国家碳中和战略在乡村落地的生动实践。
经济效益:多元增收的“立体账本”
高密度养殖带来丰厚收益,叠加每月数万元的卖电收入,再加上农作物提供的部分收益,形成“养殖+种植+发电”的多元收益结构。项目前期总投资约1200万元,按当前收益测算,10至15年可收回全部成本,为农业项目可持续盈利提供了范本。
社会效益:带动就业的“民生支点”
园区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稳定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便利,更通过岗位实践助力技能提升,实现了生计与发展的双重价值。而这一成熟模式在黄山市、宣城市等地的成功复制,更为其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实践样本,持续放大社会效益辐射范围。
迎挑战突破,拓模式推广新局
发展过程中,园区也面临多重考验:养殖技术需持续迭代,园区目前正与高校、科研企业合作攻关;养殖与种植环节因水体pH值要求不同而存在协调难题,园区通过专用菌种分解有害物质、转化为蔬菜所需硝酸盐的方式探索解决;受水资源限制,冷水鱼暂时难以规模化养殖,仅能少量多批次推进;设备更新需平衡技术升级与成本控制,淘汰节奏有待优化。
针对这些问题,园区正在规划二期工程:原方案拟沿用现有模式,因水资源制约,现考虑转向鲈鱼、鳜鱼等高经济价值品种养殖,具体方案待进一步论证。同时,园区将深化企业合作,强化技术示范与复制能力,推动这一模式辐射更广区域。
从高耗能养殖到光伏与农业融合,这家生态园的转型,正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光伏供电、尾水净化循环、带动本地就业,既呼应了绿色发展与农业现代化需求,其模式更在多地成功复制推广。光伏板与鱼池、农作物相映,正续写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农业新篇。(康苏杭、林益帆)
【广告】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