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安绮】过年亲笔写春联、写福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春节仪式感。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热闹的乡村,当家家户户的门前、窗上都张贴起那红彤彤的春联与福字时,浓浓的年味便洋溢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这一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中的习俗,不仅寄托着我们对新春美好生活的殷切祈愿,更在笔墨间传递着书法艺术的独特韵味,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跨越千山万水,紧紧连接着全球华人的血脉亲情。
此时此刻,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正向我们昂首走来,您是否正思索着以笔抒情、写下满载新春希望的寄语呢?环球网文化频道春节策划,特邀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书法家陈文明教授为我们精心呈现一堂“春节书法课”。同时,陈教授也应邀挥毫泼墨,创作送给大家的新春寄语作品,以书法之美传递新年祝福,引领我们用书法的方式为新的一年表达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景。
环球网文化频道:为什么春节书写春联和福字成为了我们深植于心的传统习俗?
陈文明: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归家信号。无论身处何方,那份对家乡、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总让我们在春节不约而同地踏上归途。春节,这个传统习俗,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我们即便在平日里漂泊无依,也总能在这一刻找到心的归宿。
而在众多的春节习俗中,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表达方式,就是写春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居住环境如何改变,春联都始终伴随着我们,成为春节期间乃至全年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常在吃年夜饭之前的下午,家里的长辈们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写春联。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写过程,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交流。长辈们通过书写春联,传递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愿景,希望他们能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
写春联时,我们都默契地选用红色纸张来书写,这一传统可以追溯至古人用红色的朱砂在孩童的额头“点朱砂”、为孩子启智开蒙,以及用朱砂书写桃符,以辟邪、祈求平安吉祥。这一象征热情、积极的“中国红”,见证了岁月的流转;红色纸张上满载吉祥寓意的文字,更是中华民族文脉绵延不绝的生动体现。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2025年春节来临之际,您最想通过书法首先传达哪个汉字?
陈文明:2025年是生肖蛇年。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小龙”的美称,这一称谓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在造字之初,古人便以象形之法,捕捉蛇的姿态,将其化为文字。在十二生肖与地支的对应关系中,蛇对应的地支是“巳”,蛇的形象如线条蜿蜒,而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巳”字写法,正是对小龙形态的生动描绘。因此,在2025乙巳蛇年里,希望首先把“巳”字介绍给大家。
上面这幅作品左侧是以汉代篆文书写的“笔走龙蛇”“巳巳如意”。“笔走龙蛇”这个词的涵义是展现毛笔在纸上挥洒自如、龙飞凤舞的艺术效果,在这里又寓意着蛇年的灵动与活力。“巳巳如意”来自于我创作的另一件以柿子为主题的书画文创作品,祝福大家在新年里“事事如意”。
古代书画讲究用印,在为今年春节创作的作品里,均特意选用了一个火龙纹的印章,这一纹符源自西周,视觉灵动而富有生命力,与蛇年的主题相得益彰。
比较有趣的是,我在海外作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外国人尤其喜欢学写这种象形、直观的字。这对他们而言,有“看图说话”之妙吧。比如“巳”字,一看就很有蛇的形象感觉,他们容易理解,写起来很有兴趣。
事实上,当代书法在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中也讲求创新。在写字的过程中,我也运用了一些现代构成设计的手法,对字形做了调整。力求使其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追求对称与端庄,避免过于奇特,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与和谐,同时也让它更符合现代审美。
环球网文化频道:您用不同的书体书写的“已已如意”,蕴藏了哪些不一样的吉祥寓意?
陈文明:中国古代南方得以传承的文字体系,多书写于竹简与纸张之上,而北方文化的文字遗迹,则更多地保存于摩崖石刻之中,这一现象催生了碑帖这一独特的书法表现形式。在北方,大量的石刻文字蔚为壮观。尽管这些文字同属一个时代,但其风格迥异,实则反映了文化的地域分界与独特性。
用刀凿刻于石的文字,与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的文字,各自孕育了截然不同的文字美学:前者大气磅礴、奔放不羁,后者则悠扬婉转、温润如玉,两者间存在着鲜明的落差之美,各具魅力。
在探讨宋代美学时,人们往往聚焦于其婉约唯美的特质,却容易忽视它也有大气简约、属于北方的壮美。所以,在上面这幅作品里,我尝试以摩崖石刻的线条为灵感,运用毛笔模仿金石韵味,书写“巳巳如意”四字,这些线条,斑驳而有力,恰如蛇年所寓意的柔韧与生命力。希望通过这样的书写,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宋代美学中大气磅礴的一面,也向大众传递在新春里生发的一份力量与坚韧。
篆书,这一古老而独特的书法形式,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过去,使用毛笔书写汉字通常是作为日常交流的实用方式,但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中,如农耕时代的婚丧嫁娶、金榜题名等特殊时刻,人们往往需要更具装饰性的文字来表达喜悦与庄重。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鸟虫篆应运而生,尽管因其实用性相对较弱而没有广泛流传下来,但它却在古时的青铜器皿、如青铜剑剑柄等物件上大放异彩,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鸟虫篆的特点在于,它将笔画巧妙地转化为飞禽走兽的形状,赋予文字以生命力和动感。值此蛇年之际,鸟虫篆中笔画所体现的龙蛇游走之感,宛转灵动、弧线为主的特点,与蛇的韧性不谋而合,无疑能为文字增添了更多的装饰性和美感,寓意深远。
事实上,在秦汉时代,将文字与图案相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鸟虫篆的装饰性笔画也因书写者的个性创作而各不相同、独一无二。细看“意”字中的“心”字部分,是以一个爱心图案呈现,传递浓浓心意,使得整个字富有装饰趣味,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
正是古人的造型艺术中所蕴含的无尽创意与美感,激发着我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选择鸟虫篆作为2025乙巳蛇年吉祥祝福的书写对象,就是想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字形式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多元和包容。
环球网文化频道: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您是否有特别的寄语想要赠予他们,以激励他们不断前行?
陈文明:这幅“巳水年华”想要特别送给年轻的朋友。这里取谐音,寓意最青春灿烂的“似水年华”。如水般流淌的岁月,温柔而悠长,恰如蛇在水中悠然游走的形象,也是年轻人活力与趣味的体现。
作品的书写中,实际融合了古人篆书的结构与楷书的书写规范。即按照篆书的笔法去写字,同时又拥有楷书的工整与清晰。
例如“年华”二字,初见之下或许会感到有些陌生又似曾相识,因为我们在日常并不多见它们在篆书里的写法。这会带给人一种既熟悉又略带神秘的美感,与蛇年生肖的文化气质相得益彰,当“似水年华”跃然纸上时,或许会能让人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回味无穷。
在旧岁新年交替的时刻,人们总会感慨时光飞逝,心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似水年华”这个词,恰好契合了人们在年底或新年时总结回顾、展望未来的心境,也劝勉年轻人珍惜时间,在感叹岁月如梭的同时亦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迎接新的一年。
环球网文化频道:过年写“福”字,是最受大家喜爱的传统之一,您为网友创作的这幅福字有何寓意?
陈文明:我非常喜爱这个“福”字的创作过程。在书写时,我心中浮现的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胖乎乎、看似憨态可掬实则满载福气的形象。我认为,“福”字不应写得过于机巧或精明,反而应该展现出一种质朴、纯真的气质。
那些拐弯抹角、笔笔到位、看似灵巧实则过于算计的写法,总让人联想到那些过于精明的人或做法。但在我看来,真正的福气,应该是一种憨厚、纯朴的状态。
因此,我在书写这个“福”字时,尽量摒弃技巧,追求一种自然、质朴的感觉。你看这个“福”字的左边,是不是像个小孩子?而字的右边,是不是能给人一种依赖感,就像我们常说的“父亲是山”,有靠山的感觉。其实书体的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传达出那种有福之人的气质,希望能传递给大家一种福气满满的美好感受。
环球网文化频道:2025年新春是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新春,书法、篆刻等同样作为我国的、也是世界的非遗瑰宝,在中华传统节日里熠熠生辉,更将随着每一次春节的欢庆走向全球。在此背景下,您对未来肩负着传承并发扬中国文化使命的年轻人有哪些寄语或期望呢?
陈文明: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其实在每年春节之前,我都会给学生专门上一堂“春联课”。因为,春联,作为春节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一种独特美好载体,其所承载的书法之美,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书写形式,更在于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当你漫步于街头巷尾,细细去看每一户人家门楣上张贴的春联,其实能体会到每个家庭对于家族繁荣、人丁兴旺的美好祈愿。
春联不仅映照出中国人对新年的憧憬与祝福,也包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与反思。这种习俗,让我们在欢庆佳节的同时,也不忘对未来的期许与规划,从而在新的一年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迎接每一个挑战与机遇。
在此,我借一幅春联作为新春寄语,与大家共勉。上联:“笔走龙蛇资雅兴”,下联:“诗题福寿贺新生”,横批:“万象更新”。
因为书法与传统文化、笔墨艺术紧密相连,期望通过这副春联所书写的内容,将更为文雅、深邃的文化内涵与体验传递给每一个人。
我相信,一个民族若要真正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是其文化的崛起,而非仅仅是产品的输出。文化的力量,才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内在动力。
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寄语青年朋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用心去做自己眼前的事情,无论大小。也建议大家能多花些时间独处,深入思考,真正沉浸于我们的文化中。
许多伟大的作品和思想,都是在独处时诞生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投入,用心去体会和实践,才能开创出文化的未来。我也深信,只要我们保持这份独处的宁静和思考,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共同期待,在2025年迎来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也期待让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书法、篆刻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专家简介】
陈文明,字大宽,号容一斋。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简帛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创作研修班导师,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敦煌画院学术顾问,紫阳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教育厅中小学生教师培训中心美育专家,中华促进会美育委员会美育专家,湖南省高校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湖南青联第十届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