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千年古都”与“现代新城”的交融是西安的鲜明特点。知识产权如何助力传统与新潮齐头并进?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于近日举办的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杨佐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数字经济发展作为陕西省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主攻方向之一,该省全力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一是构建规则激发数据开放动能;二是打造生态释放数据价值势能;三是拓展场景做强数据应用效能。
值得关注的是,被大众熟知的西安城墙现已登记了72项数据知识产权,用以守护这一千年城垣的数字新生,基于其开发的MR体验项目《金甲卫城》,正是让数据动起来、催生了让城墙活起来、也实现了文旅热起来的效应。此外,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登记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相关数据集,为移动车载、低空飞行终端的研发应用,搭载了强劲的“数据引擎”。
在推动传统与新潮融合发展的实践中,陕西将知识产权制度保障贯穿于历史文化焕新传承、焕新表达、焕新发展的全过程。包括通过刑事司法、行政执法、仲裁“三协作”机制高效运转,为创新型经济保驾护航。以保护毛绒潮玩“绒馍馍”为例,去年,根据西安特色美食肉夹馍为原型的这一原创设计一经推出便火爆“出圈”,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版权、文旅等多部门协同织密保护网,对侵权假冒产品联合整治,正版“绒馍馍”的销售额半年内增长超50%,有效维护了“首发”利益。
同时,通过发挥“专利技术+商标品牌+版权创新”的叠加效应,促进传统与新潮融合发展,把“遗产”变“资产”。西安可视可觉公司《兵马俑VR影院》项目,用数字化手段让千年兵马俑“活起来”,荣获“第二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鄠邑区深挖民间艺术版权价值,让农民画、剪纸从民俗变成商品,成功入选全国2024年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12个试点地区。“唐妞”“壹秦”等把唐俑、秦俑元素融入潮玩文创,靠专利、商标构建起保护网。“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以商标品牌整合文化资源,让散落的历史符号形成集群效应。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富矿,现代技术是活化的利器,而知识产权就是连接两者的桥梁。
据了解,下一步,陕西将以务实的举措推动专利、商标、版权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培育出更多时代特征鲜明、地域特色浓郁、商业价值突显的“西安品牌”。(本文内容综合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安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