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城市 > 民生经济

高原“光合作用”:四川阿坝州走出“绿色跃迁”新实践

时间:2025-09-10 浏览:

在川西北高原,湛蓝的光伏板与无垠的绿草相映生辉,巍峨的雪山脚下户外营地充满欢声笑语。在这里,四川阿坝州正以一场精彩的“绿色跃迁”,回答着高原发展的时代之问: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阿坝州相关负责人表示,答案就藏在光与草的能量转换中,藏在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对话里,藏在一颗颗高品质果蔬的出口标准中。

这是一场经济与生态的“光合作用”,其核心哲学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从中探寻永续发展的密码。

绿色能源:技术革命重构高原能源与经济版图

在红原县安曲镇,四川省首个投产的构网型储能光伏电站如同一片“蓝色海洋”,其意义远不止于发电。

这是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 与传统“跟网型”电站被动适应电网不同,构网型储能电站如同一个“虚拟同步发电机”,能主动构建电网电压和频率,解决高原电网薄弱、新能源消纳难的世界性难题。项目配备的50兆瓦/100兆瓦时储能系统,如同一个巨型“充电宝”,能在2小时内完成充电或放电5万千瓦时,极大增强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阿坝州正从单纯的“能源输出地”向“能源技术与价值创造高地”跃迁,为全国高比例新能源地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阿坝方案”。

这是一幅循环共生的绿色画卷。项目采用“牧光互补”模式,光伏支架高达2米,确保板下空间可正常放牧。同时,华电公司投入巨资实施极其精细的生态保护措施:施工时机械“穿鞋”垫胶片、作业面全程铺设棕垫;对剥离的草皮进行30cm×30cm规格化切割,并投入智能养护暖棚恒温恒湿养护,使草皮成活率提升至70%以上后再原位回铺。这种近乎极致的呵护,使得电站不仅没有破坏草原,反而通过组件遮阴减少水分蒸发,起到了防风固沙、促进植被恢复的作用,真正实现了“上有光伏板发电,下有肥壮牦牛吃草”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条惠及民生的温暖之路。项目将绿色电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依托光伏电力,华电在红原县城投资1.95亿元建成全省首个构网型储能清洁供暖项目,两期工程覆盖40万平方米,彻底淘汰传统燃煤锅炉,让4500余户居民、学校及单位实现绿色温暖过冬,年减排二氧化碳达7.31万吨。项目还通过土地租金、公益性岗位、吸纳本地用工等方式,在25年的运营期内为牧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累计可达4415万元,让绿色能源成为照亮高原未来的“阳光银行”。

现代农牧:科技赋能重塑高原农业价值链条

阿坝州的现代农业,正在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走向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红原,草业已成为一门高科技产业。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站专家的推动下,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与当地合作,建立了800亩乡土草种(如川西短芒披碱草、阿坝虉草)原种扩繁基地,致力于破解草种业“卡脖子”问题。其培育的阿坝虉草,亩产干草可达1200公斤,高产期长达10年。

以此为基础,川甘青牧草交易中心应运而生,它整合“政企研”资源,构建起牧草“育繁推—产加销”全链条体系,年加工销售优质草产品3000吨,并积极探索草产品线上交易、仓单融资和牧旅融合,让小小牧草焕发出巨大的产业能量。

在马尔康,农业是精准对接国际市场的“精品店”。港投集团打造的高原有机果蔬出口标准示范基地,是“科技+市场”的典范。这里种植的“尔康”菠萝莓,甜度高达11-15度,出产周期巧妙错开普通草莓的上市高峰,成功打入盒马等高端商超,即将出口新加坡,届时将实现马尔康市果蔬产品首次出海创汇。

基地内,水果黄瓜、板蓝根青菜、贝贝南瓜等15个特色品种正在进行夏繁试验,通过科学调控生长周期,实现错峰上市,价值倍增。更富前瞻性的是,为解决高原物流瓶颈,基地正积极探索低空冷链物流,规划了从乡到县、从马尔康到成都的航线,旨在让高附加值农产品在24小时内进入高端市场,提升溢价空间20%,为高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茂县,“茂县李”的品牌化之路是传统产业升级的样本。全县8.6万亩李子树,年产量13万吨,产值4.5亿元。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建专家工作站,推广“六统一分”标准化管理模式和绿色防控技术,茂县李的品质不断提升。其核心挑战与未来方向在于,如何从“鲜销为主”转向精深加工与品牌营销,改变外地商贩贴牌销售的现状,让“地标产品”真正转化为市场认可的“金字招牌”,将更多价值留在当地,惠及果农。

文旅融合:唤醒沉睡的美丽资源

阿坝州的发展,从未离开其最美的底色——生态与文化。黑水县三奥雪山户外登山训练基地,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文旅发展观。它不再是简单的观光看景,而是提供专业化、安全化体验的“户外运动目的地”。通过建设标准的训练基地,它吸引了国内外专业登山队和户外爱好者,将“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有效带动了山下村镇的民宿、餐饮、向导服务等全链条产业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

这种“融合”的理念同样体现在红原。牧草交易中心引入了文旅公司,开展民宿、特色餐饮、牧场体验项目;华电公司连续四年支持雅克音乐节,打造文旅IP。

这些实践证明,文旅产业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深度体验和生活方式的“场景革命”,其最高境界是让游客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体验而付费,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转化。

从红原草原上“草光互补”的和谐画卷,到马尔康大棚里对标国际的出口果蔬,再到雪山脚下蓬勃发展的户外经济,阿坝州的产业突破,是一条独具高原特色的绿色现代化之路。它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单选题,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和谐共赢的辩证统一。(陈明星 王顺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