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三水村看荷叶铁线蕨

银友新闻网

2025-08-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岭沟、老河沟、长年沟,3条常年有水的河沟流过村庄,村庄因而得名三水村。如果不是因为一种植物,重庆市万州区新乡镇三水村,这个长江边的村庄也许会一直默默无闻。

这种植物就是荷叶铁线蕨。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给它取名荷叶金钱草,它的叶片像荷叶,和一般的金钱草有很大区别。1978年3月,著名植物学家林尤兴在长江边太白岩上发现了这种植物,后来又陆续在万州、石柱、涪陵、南川、武隆等地方发现了少量分布。林尤兴把这种蕨类植物命名为“荷叶铁线蕨”。

如果说大地上的植物有一本族谱,那么,在这本厚重的植物族谱上,荷叶铁线蕨是蕨类植物门、凤尾蕨科、铁线蕨属。遗憾的是,等到荷叶铁线蕨被世界知道和认可时,植物学家发现,荷叶铁线蕨仅在万州还有少量分布。

荷叶铁线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已在大地上生活了几亿年,如今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

我是在重庆市万州区三峡珍稀植物园大棚里见到荷叶铁线蕨的——它们被栽种在陶瓷盆里,个头矮小,高度在5厘米至20厘米之间,根茎直立,犹如铁丝一样纤细。叶子簇拥而生,呈椭圆肾形,边缘装饰着圆钝的齿牙,背面则点缀着稀疏的棕色长软毛,如同铜钱般大小,有点像袖珍版的荷叶。

我很佩服植物学家的命名,就算你没有亲眼见过,根据这个名字也能想象出它们的身姿。在我看来,那细细的铁丝一样挺立的茎就像从大地上伸出的天线,天线顶端的荷叶就像一面面打开的小“锅盖”,向天空发射并接收信号。

植物园里有7个培育试验大棚,每一个大棚承担着不同的试验,有关于环境的,有关于土壤的,有关于繁殖的……大棚外面墙壁上和植物园道路两边石壁上挂着一排排种植着荷叶铁线蕨的“挂袋”,就像当年单位收发室的那些信件袋。荷叶铁线蕨就是植物园写给地球的“信件”吧。

这些荷叶铁线蕨是从三水村移栽过来的。2015年6月1日,植物园工作人员廖炳带着成定宽、周伟、马冲奔赴三水村,在那里生活了3个月,守望山林,就为了解开荷叶铁线蕨生长的秘密。

2015年9月1日,学校开学的日子,廖炳带领大家小心地从山岩上移植了500株荷叶铁线蕨。巧合的是,廖炳和团队后经多年试验的结果证实,荷叶铁线蕨分株栽培最好的时段就是9月。

经过5年摸索,2020年,万州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成功把500株荷叶铁线蕨繁育至5万株。到了让荷叶铁线蕨回归山野的时候了!从野生野长到园生园长,再到野生野长,这是植物园给荷叶铁线蕨安排的生长“路线图”。

去年,林业科研人员把100株荷叶铁线蕨回归种植到当年移栽的地方。我决定到三水村去,去看望那些回到家乡的荷叶铁线蕨。

知道我们要来,老支书易华明很早就在老堰沟上等着我们,这里长着野生的荷叶铁线蕨。他过去是药材收购站的收购员,如今是荷叶铁线蕨的守护员。他高兴地告诉我们,不久前,他在巡护山林的时候,隐约发现一处悬崖下长着很大一片荷叶铁线蕨,回家取来望远镜一看,果然如此。

到了回归种植的地方,大家忙着拍照、录像、记录——存活79株。专家说,因为去年连续70天高温的影响,这些荷叶铁线蕨并没有达到期望的长势,但可喜的是,79株中有15株是新长成的荷叶铁线蕨,应该是它们自己蔓延开的植株。它们开始学会在大地之下寻找根系,寻找家人。

看着这些荷叶铁线蕨,像是看到亿万年厚重而漫长的岁月从眼前倏忽而过。

夕阳下,树木的影子、花草的影子、我们的影子一寸寸拉长,天地之间满是温柔与宁静。

谁也不知道,荷叶铁线蕨这方位于山岩下、小河边的家园已有多少年,是不是它们最早的“院落”,它们最早的家园又在哪里,这是大地的秘密。现在,我们只希望在这里生活着的荷叶铁线蕨,能够从三水走向更远的地方。

等待夕阳西下,等待星星亮起,我们在荷叶铁线蕨的家园,和这古老的植物一起仰望星空。也许夜深人静时,我们能够听到亿万年前的风声。

明天,我们要去那悬崖下看一看,那里一定有大片大片的荷叶铁线蕨。(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