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红兴隆分公司:发展寒地桑产业 推动大食物观落地

福亿网

2025-08-14 来源:农民日报

“8月15日我们就要放养蚕种了,根据新栽桑园生长特点确定规模,预计9月12日做茧。蚕粪和吃剩的枝叶最后一次性清理。通过机械化的采收和喂养,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成本,而且可以实现养蚕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这些桑树从5月栽种至今,成活率保持在了90%以上,寒地也能发展桑产业了!”8月10日,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北大荒农垦集团红兴隆分公司(以下简称“红兴隆分公司”)桑树产业基地内,兴隆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武玉刚介绍道。

红兴隆分公司地跨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三市和桦川、桦南、汤原、富锦、集贤、友谊、宝清、饶河八县,粮食总产稳定在80亿斤以上。如今,红兴隆分公司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扩大桑树种植规模,打造寒地桑树种植及养蚕基地,通过与科研院校和企业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

寒地桑树产业如何发展?有哪些潜力?8月10日,在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指导下,红兴隆分公司承办了桑产业创新发展现场观摩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桑蚕产业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桑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自然条件好 做好规划很重要

已过秋分的龙江大地,开始有了凉意。在桑树产业基地内,兴隆城市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的70亩桑树长势喜人,高度已超过成年人的腰部。

武玉刚介绍说,黑龙江省养蚕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桑叶质量高,蚕发病少。标准化生产的蚕茧具有茧形大、蚕丝长等特点。这70亩地共规划了四个功能区,种植区、采摘区、大棚养蚕示范区和育苗区。

发展桑树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黄金载体,是拓展食物来源、促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桑树原产于中国,是多功能的经济作物,随着科技的发展,更是在食物、医药、生态修复等领域释放出巨大潜能。

“今天我们召开桑产业创新发展观摩会,是在北方寒地探索发展桑产业实现‘南桑北移’的创新实践,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桑茶、桑食品、桑药材等传统业态的升级成果,更能领略到桑枝综合利用、生物提取、健康美容产品研发等前沿科技的创新实践。”红兴隆分公司党委书记鹿文革在会上说。

记者了解到,红兴隆分公司现有耕地821万亩,林地及园地210万亩,近五年迹地造林面积2.1万亩。其中部分林地、园地及迹地造林土地可用于桑树种植,另有充足的水稻育秧大棚可用于桑蚕养殖,为桑蚕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今年年初以来,红兴隆分公司开展桑树试验种植,增强了当地发展桑产业的信心和动力。

“红兴隆分公司发展桑树产业潜力巨大,一定要做好前期发展规划,以保障最后的产出效益。”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与密植高产岗位科学家、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利看来,红兴隆地处北纬45°到47°之间,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昼夜温差大,病虫害相对较少,有利于促进有机质的积累,桑树、桑果的质量可按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管理,为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主任张升祥在会议中也持同样观点,认为红兴隆分公司具有发展人工饲料养蚕及生产饲料用桑叶原料的优越条件。

多元主体合作 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讨会现场,红兴隆分公司与山东日照蓝玺丝绸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提供优质桑苗、适配蚕种、专业设备及全流程技术指导,聚焦种植管护与养殖实操核心环节,双方签订蚕茧市场价包销合同,为产业初期发展筑牢市场保障。

这个合作可不是“拍脑袋”决策,而是山东日照蓝玺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闫丰凯经过多年的考察调研才作出的决定。

“我在黑龙江省做了8年的桑产业开发工作,负责提供桑苗、蚕种、养殖设备以及技术指导,为寒地桑产业初期发展筑牢市场保障。”闫丰凯说。

红兴隆分公司计划从两个方面发展桑蚕产业,一是发展饲料桑种植加工,为养殖和加工企业提供桑饲料。饲料桑栽种后第3年进入丰产期,预计亩产鲜桑叶1吨以上,折合干桑叶约0.4吨;二是发展桑蚕养殖,为加工企业提供蚕茧。每亩产出的桑叶可放养1.8张蚕种,产蚕茧85公斤。10亩桑园配套闲置的1栋水稻育秧大棚,养殖1茬,放养18张蚕种,周期1个月可产蚕茧85公斤。

鹿文革表示,下一步,公司将利用红兴隆广阔的林地、山地、园地、田间地头以及绿化带、迹地造林等土地,扩大桑树种植规模,发挥桑蚕产业“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桑产业+旅游”“桑产业+文化”“桑产业+健康养生”等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附加值;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红兴隆”寒地桑产业品牌。

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领导及相关成员企业,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承德医学院蚕业研究所(河北省特产蚕桑研究所)、黑龙江省蚕蜂业发展中心、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参加本次会议。(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