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河的清流自大别山南麓蜿蜒而下,在桐城城南的低洼处,一片奇特的土地悄然铺展,这里原是古河床,后因河流改道,留下了沙石为底、香灰泥为表的沃土。泉水从沙石层中汩汩渗出,四季恒温,冬暖夏凉。正是这片“淤泥不沉、水流不滞”的灵秀之地,孕育出中国地理标志蔬菜的精灵:桐城水芹。
水芹的命脉系于水土。
在桐城四水桥一带,芹田的构造如天造地设的精密系统,底层是透水的沙石层,上层覆盖着富含腐殖质的香灰泥。来自龙眠河的地下水常年从沙隙间涌出,水温恒定在18~22℃之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为水芹注入风味基因。
这种环境在长江流域堪称孤本,科研调查显示,即便在桐城本地,真正适宜种植水芹的土地,也仅沿龙眠河、挂车河呈带状分布,总面积不过107平方公里。
水芹在此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根系如龙须盘绕,茎秆似玉簪挺立,一年可收割五茬,亩产逾两万斤。而它的生长节律更显智慧,春来新茎破水而出,入冬则茎叶潜入淤泥越冬。
当寒霜降临,农人将老茎捺入泥中,静待奇迹。淤泥深处,茎节在黑暗中重生为莹白脆嫩的“白老”,这是冬季独有的珍馐,芽黄茎白,清香更胜春芹。
新鲜水芹折茎有声,断面沁出清透汁液。生嚼之,有一股锐利的清香,细品后味却回甘悠长。这种风味来自恒温泉水滋养出纯净的植物碱与芳香醇,而城市雨洪带来的天然肥力又沉淀出丰厚的氨基酸。
最妙的当数“白老”。腊月时节,从泥中采出的嫩茎凝脂般透亮,焯水后凉拌,齿间轻触即化,唯留山野清气萦绕喉舌。
水芹的烹饪关键要义在于“以简驭繁”。皖南农家的灶台上,腊肉煸出的油脂在铁锅滋滋作响,一把水芹段入锅,植物的清香与动物的脂香融合,腊肉的咸鲜托起水芹的野性,水芹的清爽又化解油腻,一筷入口,春水与烟火在舌尖共舞。
若求至味清欢,则非香干炒水芹莫属,五香豆干的醇厚如同素绢,衬托出水芹的玲珑青翠。快火急炒锁住脆嫩,盐糖轻点便成天作之合。凉拌水芹则更显本真,滚水速焯、冰水定色,仅以豉油与麻油勾勒轮廓,满盘皆是山泉润泽的旷野之息。
四水桥畔,连片的芹田如翡翠镶嵌在龙眠河畔,农人新鲜收割的水芹根须还沾着晶莹的沙粒,捆扎成束,清晨送往市集,午时便化作江南人家灶头的腊肉炒芹香,依然鲜灵。原来最好的味道,从来是水土与光阴共酿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