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岁时记|清明·春和景明 万物生发

雅迎新闻网

2025-04-05 来源:环球网

东风拂柳,细雨沾衣,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既是节气,亦是节日,它承载着自然的时序更迭与人文的深厚积淀。此时,天地澄澈,草木萌动,春意已深,人间正是一片忙碌与追思交织的景象。

《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的气候,既有春光的和煦,又带几分微寒,正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以观自然之变: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清明节气,白桐花开,素雅清丽,是春深时节的标志;过五日,田鼠因阳气渐盛而躲藏,鹌鹑一类的小鸟开始活跃;再过五日,雨后的天空彩虹初现,天地间水汽丰沛,万物润泽。

此时的自然,既有生机勃发的热烈,又有雨润风清的温柔。人们踏青郊游,看新绿遍野,听莺啼燕语,感受春的鲜活。

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清明既是踏青赏春的时节,也是农事的关键节点。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此时气温回升,土壤墒情适宜,正是播种的好时机。

北方小麦拔节,油菜抽薹,农人开始整地播种玉米、棉花;南方早稻插秧,茶园采新,桑农忙于养蚕。农事活动紧锣密鼓,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古人深谙节气与农时的关系,故有谚语道:“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这便是在提醒人们抓紧春耕,不可耽误农时;“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提醒人们不同作物需按节气有序安排。这些农谚凝结着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提醒人们顺应天时,方能五谷丰登。

清明不仅是自然的节气,更是情感的寄托。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食青团、放纸鸢,既有对逝者的缅怀,也有对生活的热爱。

祭祖扫墓是清明的核心习俗,苏轼在《东栏梨花》中写道:“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道出了清明时节的淡淡哀思与人生感悟。

古时称踏青郊游为“探春”“寻春”,趁春光正好,人们结伴出游、赏花饮酒。

江南的青团,用艾草汁染糯米饭,包裹豆沙或莲蓉,清香软糯;北方的馓子、子推馍,则带着面食的朴实风味。这些食物都承载着地域文化与家族记忆。

清明,似一幅水墨长卷,有自然的清新明朗,人文的深沉厚重。这个清明,不妨走出门去,感受春风拂面,看新绿满山,祭祖缅怀,再尝一口春日的清甜。在享受春光之时,还要珍惜当下,毕竟,美好的生命,正在于这生生不息的循环之中。(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