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岁时记|惊蛰·春雷惊百虫 农事启新章

蓝益新闻网

2025-03-05 来源:环球网

一声春雷响,人间万物苏。今日,我们迎来惊蛰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反映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也是仲春开始的标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春雷一声响,唤醒了蛰伏了一冬的蛇虫。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描绘不同的仲春画卷。惊蛰前五日,山野间桃花初绽,粉白花瓣如云霞铺展;过五日,仓庚(黄鹂)婉转啼鸣于新绿的枝头;后五日,猛禽隐去,布谷鸟现身,实为鸟类活动随季候更迭的自然现象。惊蛰三候不仅勾勒出浓浓的春日图景,更暗含生物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

惊蛰不仅是物候变化的刻度,还是唤醒农耕文明的密码。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

唐代韦应物的《观田家》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寥寥数句,便描绘出一幅春日农耕的热闹场景:春雷乍响,一场春雨落下,农户开始在一片春意里忙耕种。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华北平原麦田松土保墒,江南水乡忙于育秧插秧,西南山区则开始播种玉米。此时气温波动大,农谚“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提醒人们要警惕倒春寒。

惊蛰对农事指导也有重要意义。“桃花开,猪瘟来”警示家畜防疫;“惊蛰地气通”强调土壤墒情改善,宜深耕细作。现代农学亦印证,此时田间杂草萌发、虫卵孵化,需及时除草防虫,确保春播顺利。

在民间,还流传“惊蛰吃梨”的民俗。在苏北及山西一带,有谚语“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梨性甘凉,可缓解春燥。梨谐音“离”,此时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寄托了农民对庄稼丰收的希冀。

河北等地将梨与冰糖同炖,广东人偏好川贝雪梨汤,闽南则流行梨脯蜜饯。此外,山东煎饼卷香葱、客家人炒黄豆“熏虫”,皆是顺应时令的养生智慧。(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