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春笋市场迎来销售热潮。在宁波蔬菜批发市场,春笋日销量超千公斤。苏州南环桥市场每日供应量达上万斤,市民争相购买,餐饮店也推出油焖春笋、腌笃鲜等时令菜吸引食客。武汉的春菜市场同样火爆,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春日限定”。这一口鲜嫩背后,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串联起从田间到餐桌的经济与文化脉络。
春笋是竹类植物在春季萌发的嫩茎,其生长与气候紧密相关。立春后,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土壤中的笋芽迅速破土而出。不同品种的春笋上市时间各异:雷竹笋最早,2月初便抢占市场;红壳笋紧随其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盛产;毛竹笋则贯穿春冬两季,冬笋与春笋交替供应。福建、江西等地的春笋在10月便陆续上市,而江浙本地笋则从12月底开始进入市场,初期因产量少价格高昂,随着2月中下旬供应量增加,价格逐渐“亲民”。
春笋的产业链覆盖种植、批发、餐饮等多个环节,成为多地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宁波本地笋农通过规模化种植,每日千公斤的春笋一到货便被采购商抢购一空,批发价稳定在20元/公斤。苏州南环桥市场的春笋日供应量达上万斤,带动周边餐饮业推出春季限定菜品,形成“产销联动”效应。武汉近年来引入野藜蒿、鱼腥草等特色春菜品种,规模化种植既丰富了市场,也提高了农户收益。此外,春笋的高毛利属性(如餐饮业利用其开发多样菜品)进一步凸显其经济价值。
中国人食用春笋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诗经》中“其蔌维何,维笋及蒲”便记载了笋作为食材的地位。唐宋时期,春笋更成为文人雅士的盘中雅物,白居易曾赞“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至明清,江南地区将春笋与火腿、鲜肉同炖的“腌笃鲜”成为经典,至今仍是苏杭餐桌的春季符号。这种“不时不食”的传统,不仅是对自然的顺应,更塑造了春笋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春笋被誉为“森林蔬菜”,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钾、维生素等营养素。然而,春笋的粗纤维和草酸含量较高,烹饪时,建议通过焯水、加米或洗米水煮沸等方式去除涩味,既能提升口感,又降低健康风险。
从山间破土到市场热销,从古时雅馔到现代“网红”,春笋承载着自然节律与人文经济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春日餐桌的“鲜味担当”,更是乡村振兴与饮食文化的生动缩影。随着种植技术优化与消费需求升级,这颗“山八珍”将继续在泥土与舌尖之间,书写新的故事。(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