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雨水节气至。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是降雨的开始,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节气到来,意味着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
在历代文人墨客眼里,雨水是个多情的节气,这一天不论下雨与否,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极富想象力与人情味。韩愈赞“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甫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朱自清描述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雨的细腻与美丽在他们的笔下熠熠生辉。
雨水节气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前五日,天气开始变暖,水獭开始捕鱼,它们将鱼摆在岸边,先祭后食;过五日,春意更浓,候鸟们开始迁徙,南迁的大雁起程飞回北方;再五日,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升开始抽出嫩芽,大地从此缓缓回春,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雨贵如油,农民讲究风调雨顺,深知春雨的珍贵,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许多农谚以指导农业生产。“雨水节,雨水代替雪”,到了雨水节气,降雪逐渐减少,降雨开始增多,是气候由寒转暖的一个标志。“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雨水节气后,土地开始解冻,农民应该抓住时机进行耙地等农作活动,为春播做好准备。“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雨水节气降雨量大,对河流水位的影响显著,这句农谚提醒人们要关注水文情况,防止水灾。这些农谚不仅反映了雨水节气的气候特点,也蕴含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智慧,即使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人自古讲究“不时不食”,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最宜食时令春芽,正所谓“雨水吃五鲜,赛过活神仙”,此时时令春菜开始上市,“五鲜”通常指的是春笋、韭菜、菠菜、荠菜、豆苗,碧绿的颜色,清香的味道,充满了浓郁的春天气息。
川西地区出嫁的女儿会带罐罐肉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罐罐肉又叫坛子肉,将猪蹄、猪腿等洗净去毛,用“沙罐”盛装,渗水约大半罐,放入黄豆、糯米少许,一起于火上焖炖,开坛味香、软滑。(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