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大寒节气到。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寒,十二月中。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立春又来,新的轮回又开始了。
大寒三候
大寒有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鸡乳”指的是鸡开始孵小鸡。鸡是重要的家禽,古代都是散养,母鸡需要光照紫外线的刺激才能下蛋,冬季光照少,母鸡在冬天不下蛋。大寒以后,大地阳气回升,天气回暖,此时母鸡又恢复下蛋了。
“征鸟厉疾”说的是鹰隼类的猛禽在这个时节,行动迅猛快速。天气寒冷的时候,动物活动减少,捕猎变得困难,但鹰隼类为了捕捉食物抵御寒冷,所以捕食欲望更强烈,行动更迅速。
“水泽腹坚”是指湖水中央都结冰了,可见大寒时节,天气极寒。
大寒与农耕
大寒时节,人们会进行一种叫作“烧小候”的农事活动。小候,指的是农作物的小竹木,烧小候是为了去住农田中的害虫和病菌,以保证春耕的顺利进行。人们会在田间堆积枯草、枝条、秸秆等,然后点燃,让燃烧的火焰通过烟雾的温度和草木的灰烬,达到驱虫、杀菌的效果。
大寒民俗
大寒作为年尾的最后一个节气,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户户都在忙——忙过年,这便是“大寒迎年”的风俗。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
“大寒迎年”的风俗有不少,各地也不尽相同,但主题基本是围绕“祭祀”展开的,一些习俗至今仍尚存。最为人熟知的农历十二月——即腊月,这个月份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腊月之称,这个月举行的祭祀也被称为“腊祭”。
尾牙祭是南方一些地区的民俗,尾牙源自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按照民间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年尾腊月十六正好是尾牙。“做牙”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我们常把美餐一顿称为“打牙祭”,便是由此而来。民间有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流行的“年会”也是尾牙的遗俗。(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