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近日举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根据规划,未来在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中国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
“下一代北斗系统以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为代际特征,将为全球用户和其他定位导航授时系统提供覆盖地表开阔空间及近地空间的米级至分米级实时高精度、高完好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介绍,“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伍爱群表示,规划对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作出了总体安排和部署,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规划了蓝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推动我国空间科技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BDS”)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而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为区域用户、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201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WWRNS)的组成部分,取得面向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2018年初,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第59届理事会批准北斗卫星搭载搜救载荷纳入国际中轨道搜救卫星系统发展规划。
实际上,北斗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又称“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提供中国区域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正式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
北斗系统自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系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在交通运输方面,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等领域。在农林渔业方面,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实现农机远程管理与精准作业,服务农机设备超过5万台,精细农业产量提高5%,农机油耗节约10%。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在森林防火等应用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务。在水文监测方面,成功应用于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实时传输,提高灾情预报的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供重要支持。在气象测报方面,研制一系列气象测报型北斗终端设备,形成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提高了国内高空气象探空系统的观测精度、自动化水平和应急观测能力。在通信系统方面,突破光纤拉远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一体化卫星授时系统,开展北斗双向授时应用。在电力调度方面,开展基于北斗的电力时间同步应用,为电力事故分析、电力预警系统、保护系统等高精度时间应用创造了条件。在救灾减灾方面,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功能,提供实时救灾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灾情信息快速上报与共享等服务,显著提高了灾害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
据了解,下一代北斗系统将优化星座架构,形成高中低轨混合星座,全面提升时空基准维持精度和自主运行能力,持续提升服务性能;建设集成高效的一体化地面系统,实现资源弹性调度、数据共享使用、业务连续运行;覆盖地表至深空的各类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不依赖卫星的定位导航授时手段融合的各类用户终端,实现用户多场景、高精度、智能化使用。(杨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