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里面戏份较多的陈独秀夫人高君曼,完全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可历史上的她并不只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家庭主妇,她是北师大高材生,也同参与革命,帮助出版新青年,营救掩护陈独秀,也陪他坐过牢;还有胡适夫人汪冬秀,并不是剧里塑造的唯唯诺诺小脚媳妇形象,北大教授梁宗岱要与发妻离婚,江冬秀亲自上庭为其妻何氏辩护,何氏胜诉,当时甚为轰动;还有说自己“如果可以也要去法国勤工俭学”的老太太,她的原型应该是葛建豪,她真的54岁时和儿女一同赴法,边学法语边勤工俭学……
包括很多人认为败笔的女性角色柳眉,在我看来这个角色最大的问题不是“带资进组”,而是几乎是一个陈延年的追随者的形象,剧里的所有女性,几乎都是,革命的后勤队,时代的点缀,更有甚者,还出现工人打妻子怒斥其为子乞讨“没骨气”,被主角赞赏的事件……
殊不知在类似五四运动的革命中,女性群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她们并不是只在后方支援,有喋血的刘和珍君,亦有慷慨赴死的镜湖女侠秋瑾,大闹国会怒扇宋教仁耳光的唐群英,在五四运动前,北大都没有女学生,可想而知,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女界怎么可能只是在后方端茶送水?
为什么后世只记得陈独秀,李大钊,“陈夫人”和“李夫人”们没有自己的名姓吗?
这让我想到当下的抗疫行动,被表彰的多为男性(没有说他们不应该被表彰的意思),抗疫剧里的领袖人物多为男性,但现实中百分之九十的护士都是女性,她们却被“剃光了头”,得不到卫生巾自由;火神山一半以上的工人都是女工人……
可能这也是男性创作团体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忽视女性,刻板化女性角色,剧中的女性面对胡适往往化身迷妹,而陈独秀倒是生活作风十分正派。
希望之后有能反映更多闪光女性角色的历史剧,她们没有乱七八糟的情史,不是某某夫人,不会为了男性和同性雌竞割席,她们一心搞事业,和男性角色一样,冲锋在前是她,英勇就义是她,有情有义是她,忧国忧民是她,在历史的长河里,她们不会只是掠影,而是惊鸿!
对我而言《觉醒年代》这部剧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离革命先烈更近了。从前,他们只是书本上的人物,现在他们在我心里鲜活了起来。仲甫先生、守常先生、延年、乔年······一个个走进了我心里,以至于看到各位先生的结局泣不成声。守常先生与延年相继牺牲与1927年,仲甫先生失去了知己与长子,在党内被孤立,最终退出了他一手创立的政党,而他自己,也在黎明之前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