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是初见
2025-08-08 17:07:07
大国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
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中华文明的特征为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剧变中的大国协调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历史上,强国的崛起似乎总是伴随着冲突,但中国反复向世界表明,其发展不会妨碍、威胁或牺牲任何人,即使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这一政策宣示是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应有之意和本质内涵。
在20世纪末开始的国际关系格局根本性变革中,中国确立“和平发展”的历史方位,不仅对自身的平稳发展或“崛起”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为在当代国际关系变局中实现大国协调提供了前提。中美及其他主要大国有责任构建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也存在构建这种关系的难得历史机遇。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后冷战时代的大国关系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历史特征,使得实现国际关系变革中的相对稳定更加可能。但传统形态的竞争、冲突仍然存在并不断发展,使大国关系调整并不能排除战争方式的可能。
科技迅速发展、信息革命推动下,大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资本利益已超越国界。战争已很难成为大国间进行全球利益调整的手段,甚至可能成为全球共同利益的破坏者。同时,大国在资源、市场、技术、资本等领域的激烈竞争常常导致紧张局面。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若干局部战争的巨大灾难,国际社会对人权的进一步关注,以及世界和平、民主思潮的进一步发展,使大国国内抑制战争的因素和力量继续增长。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乃至军国主义、原教旨主义的复兴又成为后冷战时代全球主流思潮中的一个鲜明特色。
国际安全机制进一步健全,国际磋商、对话渠道和方式进一步畅通、便捷,处理危机的经验和手段进一步丰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性、战争与攻击手段的多样性、便捷性以及危机爆发的偶然性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程度。
核武器的问世以及它具有的将任何交锋变成相互摧毁的内在威胁,确实最终制止了在大国力量对比缓慢变动中诉诸武器冲突的习惯性做法。但相互害怕核武器也只能确保未来的冲突(如果这些冲突发生在大国之间)继续保持在常规战争范围内,即使如此,由于现代战争的武器装备,这些冲突也将是可怕的流血冲突。
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冷战时代的大国关系调整存在着和平与战争两种可能性;但日趋成熟、理智的人类社会通过正确行动,最终实现国际关系变革中的“软着陆”,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核心的问题在于有关大国对于大国的本质以及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达成有别于最终导致冲突的传统观念的共识。这一共识是,新型大国的本质应是承担国际责任,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应是“大国合作、分担责任、分享利益”。
从突出国际责任的国际政治理念出发,需要在传统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方针与当代世界的国际合作的时代潮流之间妥善寻找平衡点。对于一个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必须避免自信向自负的演变,更必须防止冲动甚至民族狂热抑制民族和国家理性。形成健全的民族理性和国家理性,均衡主权与责任、维护自我利益与尊重他国、他民族利益,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局限,在认同国际社会基本价值、维护基本国际制度、履行自身所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推进互惠互利的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和国际社会和谐的双重目的,既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应该认同的价值,还是从根本上有利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现实选择。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深刻含义,由此也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解读。特别是对于美国等西方传统大国来说,这样的定位具有打消其疑虑的现实针对性。如此我们也才可以理解“和谐世界”和“和平发展”的理念为什么具有如此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什么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美国等西方主流社会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反响。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中国作为推动当今世界不合理国际秩序的变革的因素,才可能同时有力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为此,中国将做出不懈的努力。这一努力所展示出的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也必将进一步赢得世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