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只能在吃苦的时候相伴,而无法在顺遂之际共享吗?

1个回答

夏寒冬暖的天气 2025-08-28 07:52:51
夫妻既能共苦也能同甘,但需要双方共同经营才能平衡两种状态。

从情感角度看,现实里既有“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夫妻,也有像许国利、张瑞敏这类创业成功后保持婚姻稳固的案例,这说明经济地位变化不必然导致关系破裂。根据2019年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调查,事业上升期主动调整相处模式的夫妻,离婚率降低37%,印证了相处方式比外部条件更重要。
一、为何会产生“能共苦不能同甘”的感受?
1. 目标偏移:困难时期共同“求生”的目标明确,而顺境时容易陷入“财富如何分配”“社交圈层差异”等新矛盾
2. 价值错位:某方长期用自我牺牲维系关系(例如妻子停止职业发展照顾家庭),当生活变好时这种模式反成负担
3. 情绪负债:共同吃苦时积压的不满情绪,在压力消失后会加倍释放
明代画家沈周与妻子庄氏的故事颇具启示——沈周成名后坚持每日陪妻子整理画笔颜料,庄氏始终亲自为他调制颜料,这种保留共同劳动痕迹的做法,让双方在人生不同阶段保持情感纽带。
二、建立良性关系需注意三个要点
1. 允许彼此阶段性“不同步”(如一方进修深造时,另一方短暂承担更多家事)
2. 定期重启共同记忆(每年重访创业初期的出租屋/路边摊)
3. 警惕补偿心理作祟(无需用奢侈品弥补从前艰辛,真诚分享现时喜悦更重要)
荷兰心理学家艾琳·斯拉特的研究发现,每周3次、每次10分钟的日常感恩表达(如“今天的提案多亏你帮忙找资料”),对关系稳固度的提升效果等同于每季度一次的奢华旅行。当代案例中,导演李安成名后仍坚持与妻子林惠嘉共做家务,这种保留生活颗粒感的做法值得借鉴。
古话“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需辩证看待。汉代张敞为妻画眉传为美谈,但史书记载他升任京兆尹后,特意保留夫妻同乘牛车上班的习惯,既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消弭了地位差异带来的尴尬。现代夫妻可借鉴这种“形式感守旧,思维与时俱进”的智慧,例如升级住房时,刻意保留旧居的某件家具作为情感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