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中国茶艺,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改革于明朝,繁盛于清朝,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自成一体系。
中国人性格自然谦和,不注重形式,因此,无论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茶论,或是明代的茶疏,都只是对茶的通论,人们将饮茶融入生活,无特定仪式,无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随意饮用,茶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等,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体现了高雅的情调。
在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习惯在国人中根深蒂固,已有千年历史。唐朝中期,和尚陆羽总结前人经验,完成世界首部茶书《茶经》,饮茶风气迅速普及,从帝王贵族到普通民众皆嗜好饮茶。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中国茶输入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茶在英国贵族社会成为时尚。
茶在人文、地理不同之处,发音各异,北方发音为CHA,南方为TEE。北方输入茶的国家发音不同,如土耳其为HAY,俄国为CHAI,日本为CHA;南方输入茶的国家发音不同,如西班牙为TE,德国为TEE,英国为TEA。
刚晒干的茶叶是由茶树嫩叶制成的,制造方法不同,有不同种类和名称。关键在于发酵,发酵使茶叶从碧绿转红,发酵越多,颜色越红,香气从叶香变为花香、熟果香或麦芽糖香。不发酵茶为绿茶,汤色碧绿或绿中带黄,具有新鲜蔬菜香气;全发酵茶为红茶,汤色朱红,具有麦芽糖香气;半发酵茶即乌龙茶。
泡好一壶功夫茶需注意水质、水温、茶量与茶具。水质选用清新的软水,忌用硬水;水温随茶叶不同而定,大部分茶种宜90℃左右;茶量按茶壶容量而异,一般为四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泡后约一分钟倒出饮用,再次冲泡时间需相应延长。紫砂陶壶最佳,杯内白色便于辨认汤色。
台湾盛行功夫茶,使用小茶壶泡茶,茶味甘醇芳香。明清时代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最出名,名家作品价比黄金,现代台湾陶艺家制作精美紫砂壶,发展创意壶,成为高雅风气。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含有多种维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常饮茶能延年益寿。现代科学证明茶有医学效用,对人体有益。茶被公认为天然健康饮料。
茶饮的正式记载始于三国志,起初茶饮仅流行于南方上流阶层,社会对其持疑态度,北方人多不识茶,饮茶被视为“漏扈”、“水厄”、“酪奴”。隋代南北统一,唐朝盛世,饮茶风尚逐渐在北方形成,茶成为日常饮料。茶经历了从药用到日常必需品的转变,茶农逐渐扮演重要角色,饮茶知识逐渐重视。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