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炎燊读书经验

1个回答

说爱太烫嘴 2025-07-31 16:10:39

何炎燊老先生,自21岁起便投身中医事业,至今已有64年,现任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且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担任兼职教授。他以自学成才闻名,没有祖传医术,也没有正式师承,更是在战乱时期,东莞城陷落后,在艰难环境中自学中医。受范仲淹名言影响,他坚守医德,立志成为济世良医,凭借深厚的古文功底和不断苦学,终成中医大家。


他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等对他启蒙,但也让他走了一些弯路。陈氏过度尊古,有时批评古代医家,且对浅显医书持轻视态度。何老曾深研《内经》和《伤寒论》,但发现张隐庵和马莳的注解各有千秋,他从中领悟到李老师教导的“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明白做学问应脚踏实地。他先从李念莪的《内经知要》开始,逐步提升至张景岳的《类经》。


何老推崇《类经》的全面易学,认为学好它能掌握《内经》精华。在《伤寒论》的学习中,他结合徐灵胎和柯韵伯的注解,认为实用性和理论深度并重。通过实践,他深刻认识到,看似简单的经典书籍往往蕴含着深意,如程氏止嗽散在临床中的应用就证明了这一点。


何老对“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有独到理解,他不局限于单一的方子,而是广纳百家之长。例如,他对刘河间、李东垣、张景岳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认为不能简单归类。他认为初学者应善治时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他的重要学习资料,尽管有争议,但其价值不可忽视。


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则是另一部重要的温病学著作,它综合了多位前人的智慧。何老强调,中医需要不断发展和修正,明末以后的医书更实用,他鼓励学生精读近代文献,如《医学衷中参西录》。


在学术研究中,何老始终保持着勤奋和严谨,无论是年轻时的纸卡片记录,还是成名后的笔记,他都坚持手眼并用,边读边写,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积累下来。他的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体现了他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医学的执着追求。


扩展资料

何炎燊,内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老中医,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医药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何老临床经验丰富,创立了肝、脾、胃并重的脾胃学说思想,扩大了中医下法在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其运用育阴潜阳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为岭南温病学的主要发扬者。创立“伤寒温病融合论”,对肝硬化、尿毒症、冠心病、癫痫等病疗效显著。根据其临床验方研制出的人参胃康片、肝康片、健脾开胃饮、清肺止咳糖浆等中成药,疗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