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春晚都会有小品,小品一词的来历是什么?

5个回答

你不配我的泪 2025-07-02 17:14:01

小品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中国古代就有 "六朝散文 "和 "唐人散文 "等。它们很早就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由于散文具有隽永精辟的特点,文章短小易写,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发展。至于 "小品 "一词的由来,则来自古代佛经。因为在佛经中,有完整版和删节版,完整版叫 "大品",删节版叫 "小品"。例如,秦朝后期高熊氏所译的《大品梵天经》分为27卷和10卷。

27卷称为《大品般若经》,10卷称为《小品般若经》。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 "小品 "的由来。小品 "一词早在晋代就出现了,属于佛教的术语。"释氏新语-文学":"殷仲君读文 "刘孝标注:"释氏之书辨空经详,有详有略。详为大,略为略。" 鸠摩罗什翻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把27卷比较详细的称为《大般若》,把10卷不太详细的称为《小般若》。可见,"小 "与 "大 "相对,指的是佛教经文的删节版。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便于阅读和传播,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张融的《遗教令》:"一生一世,笑看云起。棺材三千,无新盖。

左手持《孝经》、《老子》,右手持《法华经》。" "(《南齐书》卷41)显示出他对 "素描 "的偏爱。明末夏淑芳写《祥林嫂》,自有其顺序。"长夏居佩山,日礼《荷花文》,寺中最名香,小品成一品。" 明末的文人为了躲避政治灾难,沉迷于佛教,但他们只是逃避,躲在禅宗里,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逃进空门。所以他们对卷帙浩繁的佛经没有耐心,而是对 "小品 "情有独钟。随着 "禅悦 "的流行,学者们很自然地将 "小品 "的概念移植到文学中。


不说出的虚伪 2025-06-16 16:45:18

       小品是当下晚会、综艺必不可少的一个品类,它不但滑稽搞笑,有些还辛辣讽刺。我们都知道这类节目叫作小品,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叫作小品,小品这一词起源于何处?

       根据中国君友会成员王爱君的著述中记载,“小品”这一词早在晋代就有了,但是它最早起源于佛教用语,古时候佛教将详细完整的佛经称为“大品”,反之,简本为“小品”。

       其实,从汉朝之后,许多文人墨客一时兴致所写出来的作品,也都称为小品文,也有偶然笔记之意,所以小品文的特点没有那么严谨,也不拘泥于格式,文人用简练的文笔来表达自己的见闻感触,观察见解,动人情感,或幽默,或讽刺,或抨击,或微吟,篇篇皆意味深长。

       所以,今人在描写人物事件、自然风光,以及抒发个人感悟情怀的短小文章,像游记、随笔这类统称为“小品文”,已然成为文体的一种。

       除了指以上这种文学体裁之外,小品还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晚会节目喜剧小品。

       像小品这样说和演的艺术形式,其实在宋朝就已经存在类似的戏曲品类,也就是在宋朝流行最广的杂剧滑稽戏,它和现在的小品一样,主要以逗乐观众为主要目的,但是这其中也少不了针砭时弊,大胆的讽刺和演绎令我们这些现代人也心生敬佩。

       我们现代的小品让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宋朝的滑稽戏在当时也是受各个阶层追捧,劳动人民爱看,读书人也爱看,这其中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剧目敢于揭示和缝隙当时的腐朽的社会风气,演绎世间荒诞事。

       这么说来,小品和滑稽戏有着其曲同工之妙,我们能从小品中看到这个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有讽刺、有赞美、有情,有义,用短短的十几分钟,来演绎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回眸这段情 2025-05-14 08:40:06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古印度的佛教用语。

《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

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张融《遗令》:“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南齐书》卷四十一)可见他对“小品”的偏嗜。

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祸患,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
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

(《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
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领袖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不胫而走,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

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开始是摆不上台面的艺术形式,因为它的形式,注定要受到场景、道具、人物、时长的限制,所以,小品一开始的作用,只用于艺术生考试和演戏练习,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为这个任务而生的,最早的艺术学校可能也不相信这种艺术形式会在各大银幕上流行。

小品流行主要是在 1980 年代末和 1990 年代初,电视普及的时候。电视一普及,各种年度节日娱乐晚会(以春晚为代表)纷纷登上各大银幕,备受瞩目,而小品中的喜剧小品这种形式是最容易涉足在这种晚会上,看完魔术和相声,观众就想看一场有剧情的欢乐秀,总不能放电影节选吧。

于是,小品这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有笑料的节目应运而生。

把你藏心里 2025-04-25 20:44:48

小品名称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在演艺界,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或艺术形象的单人表演或组合表演,称为小品。

小品最早是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一般由录取单位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1983年在第一届央视春节联合晚会上严顺开表演的《阿Q的独白》,首次运用了“小品”这一表演形式。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使小品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1985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班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卖花生仁的姑娘》,作为一个戏剧小品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岳红、高倩、丛珊、曹力诸明星们朴实的表演,诙谐幽默的风格赢得了观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从此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

小品特点

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这是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区别。小品属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锅大烩菜。

雅俗共赏,题材广泛。小品反映的小题材、小事件源于基层和老百姓中间。人世冷暖、世相百态都是小品描写的对象,都可以通过小品这种形式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在舞台上进行演出。

落叶归根 2025-04-04 17:07:05
起初的年代是在80年代,当时也是为了发展话剧相声以及二人转。所以才会组成这个动词短语。吃面条这是第1个小品上演的,时间是在1984年的春晚,火爆了全国。从此以后文艺界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节目形式。